全民看冬奥,出圈的不仅有冰雪运动员们的飒爽英姿和精彩表现,还有被网友们笑称为“北京冬奥第三官方语言”的东北话。
高亭宇500米速滑摘金后,一句“我比较隔路吧”逗乐了全场观众,也听懵了外国记者,以至于不懂东北话的翻译小哥只能翻译成:“I think I’m quite…gelu?”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冬奥赛场上的东北话。
从凌智和范苏圆在冰壶比赛中的“磕(ké)他”“嘎嘎好”,到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洋铭比赛前的“拼(pìn)了呗”;从王濛的“老妹儿唠嗑”式解说,到香港速滑选手粤语东北话的“无缝切换”,北京冬奥赛场内外浓浓的“大碴子味儿”让无数人感受到东北话的“魔性”与“洗脑”。
北京冬奥会的“东北含量”,咋整得这么高?事实上,东北文化和东北元素在冬奥会期间走红网络并不是本届冬奥会的特有现象。来自东北的运动员在冬奥赛场屡获佳绩,背后是较为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和深厚的冰雪运动积淀。
新中国第一支省级速滑队诞生于黑龙江省;实现中国冬奥奖牌“零的突破”的叶乔波、拿到中国第一块冬奥金牌的杨扬都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老妹儿”;本届冬奥会之前我国13枚冬奥会金牌中,位于东北的七台河“承包”了6枚……谈到我国冰雪运动时,无论是训练技术积累还是体育精神传承,东北总是绕不开的那个存在。
进一步说,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也让冰雪运动在东北这块土地上发展壮大。漫长的冬季和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让亲近与喜爱冰雪成了东北人生活的日常。想要滑冰不一定要跑到公园的湖面,露天操场上用土垫成跑道,水车浇水、一夜成冰,反复几次便可浇出一片“冰场”;冰面养护也充满民间智慧,冰车架上一个大号汽油桶,桶上均匀扎出一排小孔,把桶里装满水在冰面上滑行,坑洼的冰面慢慢就光滑如镜……类似的场景构成了很多东北人美好的冰雪记忆。
不过,亮眼的冬奥成绩与冰雪文化热潮,只是“东北天团”走到聚光灯下的原因之一。东北人身上那股乐观、真诚、“不服就干”的“虎”劲儿,才是真正打动观众的地方。东北话“魔音灌耳”的背后,是网友对那份自信与霸气、坦荡与直率的点赞。
※文章图片节选自网络,侵删
话说冬奥
张家口市崇礼区是2022年冬季奥运会大部分雪上运动项目的比赛地。《话说冬奥》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刀刻、点染的艺术形式,形象直观地介绍奥运会、特别是冬奥会的基础知识,向读者宣传冬奥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涉外文明礼仪、公共场所礼仪、比赛场地礼仪常识。号召人们积极投身雪上运动,实现国家倡导的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
本期荐读
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模式与策划研究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系统讲述了冰雪旅游产业兴起、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策划与推广。在冰雪旅游发展模式上,通过冰雪旅游业的动力系统功能与特性,选取了资源、经济、文化和环境4个子系统的22个指标,创新性地构建了冰雪旅游业发展动力系统模型。在冰雪旅游策划上,旅游项目创意、旅游地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节庆组织、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广告构思,进行科学地整合,进行高起点、高水平的精心策划。
登录说明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试读两页后登录即可免费阅读。首次登录需要点击“新用户注册”,输入手机号,获取验证码,设置个人密码,完成注册。(老用户直接通过手机号和密码登录,如忘记密码,只需选择“忘记密码”,重新注册即可)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